【煤制乙二醇质量是否过关?来自聚酯企业的深度调查】

2017-08-03 18:16:28   

388次阅读,0人评论  

 今年初,国内聚酯龙头企业联名上书证监会,请求推迟乙二醇期货上市。这8家企业担心,国内大量以煤炭为原料生产的乙二醇成分复杂,若混入交割仓库参与交割,将会影响下游产品品质。这再次把煤制乙二醇行业推上风口浪尖。那么,煤制乙二醇对聚酯纤维质量影响到底如何?原因在哪里?为此,记者对煤制乙二醇下游聚酯纤维生产企业进行了调查。

\
 
影响到聚酯产品哪些指标
 
衡量聚酯质量的指标有端羧基、色相、灰分、铁含量、二甘醇含量等。其中色相在聚酯产品质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色相通常用L值表示黑白度,B值表示黄蓝指数。色相数值的大小直接反映出产品内在质量的变化。同时衡量聚酯纤维的纺丝性能主要指标是强度、伸长及相应的CV值(断裂强度变异系数)。纺丝的断头数也是判断纺丝性能变化比较直观的指标。
 
从事聚酯纤维等生产的浙江振亚集团东华纤维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继承向记者介绍,使用煤制乙二醇过程中必须确保原有生产装置的稳定运行,逐渐提高煤制乙二醇在石油基乙二醇中的混合比例,密切注意聚酯切片的外观质量变化。主要指标是聚酯切片的色值(L值及B值),分析外观质量发生直接变化的最有效方法是比较色值与日常数据的差异。
 
还有,聚酯产品的端羧基含量可以反映出高分子材料链的规整性,一般控制在30摩尔/吨。如果端羧基含量上升到35摩尔/吨以上会引起聚酯产品纺丝后加工性能变化。我们发现,随着煤制乙二醇掺用比例上升到约43%,聚酯产品的色值逐渐发生了变化,呈现出L值下降,B值上升。L值下降说明产品的透光率下降,B值上升说明产品的热稳定性及抗氧化能力下降,产品外观偏黄。还有,煤制乙二醇掺用比例从41%上升到43%时,端羧基含量从31摩尔/吨上升到35摩尔/吨,纺丝后出现突然的断丝现象,纺丝断头数上升,聚酯长丝的强度指标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煤制乙二醇掺用比例多了对聚酯长丝纤维确实带来外观偏黄、断丝等质量不稳定现象。
 
目前,国际上普遍通过紫外线透光率(UV值)指标衡量乙二醇产品的质量,主要目的是检测乙二醇产品中杂质含量情况。通过检测乙二醇产品的UV值,可以分析甲醛、乙醛、乙二酸及乙醇酸的影响。根据产品的UV值还可以判断产品中是否有杂质。在煤制乙二醇使用前的常规检测中发现,200纳米的波长下紫外透光率均在88%以下,而一般石油基工艺路线的产品均在90%以上。因此,聚酯生产中出现L值下降现象,也说明了乙二酸或乙醇酸会对聚酯产品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控制杂质是技术攻关之重
 
孟继承向记者表示,他认为,煤制乙二醇可以与石油基乙二醇混合使用在聚酯生产中,但常规品种为主的聚酯生产中混合比例不超过40%,以确保聚酯纤维的产品质量稳定。而细旦丝为主要产品结构的高端聚酯的生产,混合比例不能超过20%。
 
曹伟良对于混合的比例比较宽容:“目前在粗旦丝上应用不超70%,在超细旦丝上应用不超40%。”曹伟良向记者表示,目前是可以渗混但不能在储灌里渗混,需增加必要的设备,这样就增加了投资。
 
因此,两家企业建议煤制乙二醇企业,应当设法进一步降低乙二酸或乙醇酸的含量,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聚酯生产中不断提高煤制乙二醇的使用比例,直到全部采用煤制乙二醇。
 
乙二醇国标是针对石油路线制定的。有专家认为,煤制乙二醇国标需要做出适当的修改,如酸度指标应具有针对性,增加乙醇酸、乙二酸、1,2-丁二醇等杂质含量指标,以适应聚酯的生产需要和质量要求。

【责任编辑:】

关键词:乙二醇,聚酯企业,化工行业,原料

千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千塑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千塑网独家所有。如需转载请与400-692-8289联系。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千塑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3)本网评论版块中各网友的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4)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